“你在新西兰买房了吗?”成为硅谷精英聚会时的流行问候语。领英创始人、Google高管等纷纷在新西兰购置房产,新西兰俨然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天启”避难所。
头条
-
-
-
-
-
-
新西兰优先党党魁温斯顿·彼得斯表示,允许建造更多附属住宅将有助于家庭负担得起住房。 丹·布伦斯基尔(Dan Brunskill)报道 商业、创新和就业部(Ministry of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正在就政府的一项提案征求意见,该提案将允许业主在无需许可证的情况下建造附属住宅。 现行问题与提案细节 许多地区规划已经允许在无需资源许可证的情况下建造附属住宅,但全国各地缺乏一致性和不同的标准。周一发布的一份讨论文件建议,符合某些标准的小型、独立和独立的房屋应该能够在无需申请的情况下建造。 为了避免需要许可证,在住宅区,一套公寓的面积需要小于60平方米,一层楼,并且占地面积不到70%,并留有适当的退让空间。附属住宅将能够包括管道、烹饪和睡眠设施,并且将需要更多保障措施来管理与这些功能相关的风险。 确切的细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只是提案。所有建筑工程都必须符合新西兰建筑规范,无论许可证要求如何。 该文件建议,所有工作都必须由持证建筑专业人员进行或监督,而不是要求工程师报告。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8月12日,任何对《建筑法》和资源管理制度的修改都将在明年年中生效。 政治背景与支持 去年年底,国家党和新西兰优先党的联合协议承诺,将简化建造这些小型住宅的程序。新西兰优先党党魁温斯顿·彼得斯表示,修改规则将使家庭能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使住房更负担得起。 “高昂的住房成本对毛利人、太平洋岛民和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影响更大——因此,打开家庭成员后院的空间,为新的生活方式打开了大门,”他在一份声明中说。 资源管理法改革部长克里斯·毕晓普(Chris Bishop)表示,这项公告是一揽子更广泛工作的一部分,旨在改进建筑许可制度并解决住房危机。“取消监管繁文缛节不仅会加快建设进程,据估计,每栋建筑的标准建筑和资源许可费用可节省高达6500新西兰元,更不用说节省所有的时间和资源了,”他说。 免责声明:本文中所引用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媒体,旨在提供信息和观点的交流平台。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版权,并无意侵犯任何版权或知识产权。如果本文中的任何内容被认定为侵犯了您的版权或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尽快核实并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本站对于第三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
澳洲住房市场是英语国家中最难以负担的,三个首府城市跻身全球十大最难以负担的城市之列。 澳洲城市跻身全球最难负担榜单 一年一度的Demographia报告将悉尼列为全球第二大最难买房的城市,这是这座海港城市16年来第15次跻身全球前三。 Demographia通过衡量全球各城市的房价与收入之比,给出榜单排名。 根据Demographia最新发布的《国际住房负担能力报告》,悉尼的房价是平均收入的13.8倍,被认为“难以承受”。 只有中国香港的房价收入比比悉尼更糟糕。 墨尔本和阿德莱德也上榜 墨尔本在全球最难以负担的城市中排名第七,阿德莱德排名第九。和悉尼一样,这两座城市也被贴上了“难以承受”的标签。 布里斯班与大伦敦和迈阿密并列第13位。 在整个澳洲,房价平均为典型收入的9.7倍,高于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和新西兰。 澳洲住房负担能力恶化 Demographia指出,近年来,澳洲的住房负担能力明显恶化,2019年的房价与收入之比为6.9。PropTrack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澳洲房地产价格猛涨了约40%。 报告称,自21世纪初或更早以来,澳洲所有五个主要房地产市场都已经严重无法负担。 收入不平等加剧 澳洲也是房价最高和最低的市场之间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表明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 而在许多国家,严重负担不起的住房与国内净移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净海外移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47,200人,超过了2022年创下的433,100人的纪录。 中产阶级承受巨大压力 Demographia报告补充称,不断恶化的住房负担能力正在侵蚀中产阶级。 报告称,“几十年来,在高收入国家,强大的中产阶级的一个标志是拥有住房的普遍能力——房价通常与家庭收入同步上涨。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澳洲、英国和爱尔兰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房地产市场,房价还是家庭收入的三倍或更低。 然而,这种联系在许多市场已经被打破,房价的涨幅远远高于家庭收入(以房价收入比或“中位数倍数”衡量)。土地价格现在要贵得多,在旧金山、悉尼、温哥华、檀香山和奥克兰等市场,房价相对于家庭收入增长了两倍。 全球最难买房的城市TOP 10 1. 中国香港 2. 悉尼 3. 温哥华 4. …
-
从心出发:我在新西兰发现的自由与生活————比利时女孩Pamela的故事 2019年10月1日,我踏上了一段前往地球另一端的旅程,目的地是新西兰,目标是体验工作度假签证的生活。这并非出于什么宏大的人生计划,也并非源于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或质疑,而仅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我曾在美国和巴哈马留下足迹,现在,轮到新西兰了。 我购买了一张单程机票,仿佛只是去度个周末。我对这次旅行没有太多期待,只想体验一种游牧般的生活方式,没有做任何计划,也不认为它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我坐在新西兰一家温馨的咖啡馆里,回首往事,不禁感叹生活的奇妙。因为疫情,我的工作度假签证自动延期,我也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在今天,身处此地。 那么,这段新西兰之旅究竟为我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1. 工作的乐趣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在新西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定是我的工作观。 在比利时,我一直被灌输“职业”的概念,一切都被高度专业化,一旦选定了某个领域,就要在其中深耕。摆脱这种标签对我来说曾经是件难事,季节性工作、临时工和固定期限合同都不受重视。然而在新西兰,情况却截然不同,不同领域之间流动性很大。我有很多新西兰朋友会在对现有职业感到厌倦时,毫不犹豫地转行,从旅游业到牙科再到建筑工作,一切皆有可能。有些人会选择在新西兰工作6个月,然后去国外工作6个月,随心所欲。还有一些人则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无论是珠宝制作、编织手工艺品还是其他,对他们来说,乐趣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观念鼓励我发展个人项目,并创建了自己的播客。 在新西兰,我明白了工作中可以充满乐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就不再重要。想象一下,每天在海边工作,收到“虎鲸”警报后,就沿着海岸线奔跑,只为一睹它们的真容。这不是梦,而是我的现实,也是我的工作。 2. 挑战自我,也尊重界限 攀登高峰,顶着烈日工作数小时,徒步穿越峡谷,与陌生人交谈,坦然面对负面情绪…… 但这也包括……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选择放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新西兰教会我勇敢说“是”。我在身体、情感和社交方面不断挑战自我,直面恐惧,接受那些我自认为无法完成的挑战。这段旅程让我充满了自信,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 但新西兰也教会我勇敢说“不”。它教会我尊重自己的界限,更重要的是,要坚守界限。当我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冒犯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并离开。虽然有时这仍然很困难,但我已经学会了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无论身处何种环境。 3. 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公路旅行。当时我们刚刚走出封锁,而我新西兰的旅程只剩下短短四个月。我还有很多南岛的景点没去过,我的愿望清单上写满了想去的地方。 旅行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打卡模式,急于完成清单上的项目。但新西兰、公路旅行,尤其是与他人分享的公路旅行,教会我放慢脚步,享受当下。 在蜿蜒空旷的道路上,我放慢了车速。我开始品味、享受、热爱旅途中的每一刻。 我感受着脚下的沙滩,发梢间的清风,以及阳光洒在肌肤上的温暖。 我欣赏着日出时分那梦幻般的粉金色光芒,泉水那清澈见底的波光,以及雪山那巍峨壮观的峰顶。 我聆听着新西兰树林里特有的吸蜜鸟那清脆的歌声,以及海浪拍打着海岸发出的阵阵轰鸣。 我嗅着空气中弥漫着的蕨类植物的清香,以及海边那咸咸的海风。 我还品尝着美味的奇异果,尤其是红心的,那真是人间美味! 活在当下,就是这么简单。 4. 跟随直觉,拥抱惊喜 …
-
当提到新西兰的出口产品时,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乳制品。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南太平洋岛国也是世界蜂蜜出口大国,其出口额仅次于中国。2022年,新西兰蜂蜜的出口总额约为2.65亿美元,仅比中国少约1200万美元。是什么让新西兰蜂蜜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如此成就?印度数据咨询公司CPC Analytics的合伙人奥姆卡·萨斯(Omkar Sathe)一语道破天机:新西兰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在严格监管蜂蜜产业的同时,也进行合作拓展市场、资助研究,最终成为中国蜂蜜的强劲对手。 以量取胜 vs 以质取胜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于10日发表了萨斯撰写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蜂蜜出口国,2022年的蜂蜜出口额约为2.77亿美元,而紧随其后的并非一般认为的美国、印度和巴西等国,而是产地面积不到领土1%的新西兰。 萨斯分析,中国2022年出口了约156,000公吨的蜂蜜,平均每公斤售价为1.8美元,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线。而新西兰仅出口了约14,000公吨,平均每公斤售价却高达25.3美元,大约是中国蜂蜜价格的14倍。新西兰正是凭借这种“以质取胜”的策略,在全球蜂蜜市场与中国展开了差异化竞争。 马努卡蜂蜜:新西兰的“液体黄金” 新西兰蜂蜜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萨斯指出,1993年,中国蜂蜜出口额约为7000万美元,而新西兰仅为近380万美元,当时新西兰蜂蜜的售价是中国蜂蜜的3倍,而当时全球第二大蜂蜜出口国阿根廷的出口额约为5000万美元,溢价为中国的1.25倍。 然而到了2022年,阿根廷蜂蜜出口溢价只是中国的1.9倍,而新西兰却大增到了14倍。是什么造就了新西兰蜂蜜身价的飞跃?萨斯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马努卡”(mānuka)。 蜜蜂约于1839年被引进新西兰,它们吸食原产于新西兰和澳洲东南部的松红梅花蜜,而新西兰毛利人称这种花为“马努卡”。由于每年开花期仅有2至6周,使得马努卡蜂蜜成为珍稀产品。 “软硬兼施”:政府与产业合力打造高端品牌 萨斯认为,马努卡蜂蜜的稀有性使其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获得了初步的出口成果,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也受到了新西兰政府的关注,并投入了多项倡议进行推广。 在“硬”的方面,新西兰政府对蜂蜜产业进行了严格监管,所有养蜂人和养蜂场都要注册,并保留所有记录,每盒蜂蜜都能凭独特的养蜂人身份和类似编码追踪。此外,只有符合严格的品质标准,才能被称为马努卡蜂蜜。每批送交的蜂蜜都要在授权的实验室进行4次化学标记与DNA检测。萨斯表示,由于马努卡蜂蜜被视为奢侈品,确保严格控管品质至关重要,“通常政府核可被认为是‘禁忌’,但在此特别情况下,保持对奢持品的高标准让人可理解”。 在“软”的方面,新西兰政府还与蜂蜜产业合作,在1990年代支持成立了认证马努卡蜂蜜的组织,现在名为“独特马努卡元素蜂蜜协会”(UMF),其审核标准比政府的最低要求还高,符合标准的生产商可使用UMF商标,并参与政府的营销活动。 新西兰蜂蜜的成功故事,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独一无二的马努卡花赋予了新西兰蜂蜜独特的竞争力,而政府和产业的通力合作则将这种竞争力转化为了市场优势。在新西兰蜂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品质”的力量,也看到了“品牌打造”的重要性。
-
创业奇迹——Zuru公司的起源 Mat和Nick Mowbray以一罐可乐和一个塑料袋制作的科学展热气球套件走上了创业之路。从一开始的简单产品到如今的玩具制造巨头,兄弟姐妹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实现了财富积累。 放弃法律学位,追寻梦想 2000年代初,Mat和Nick决定放弃正在攻读的法律学位,毅然搬到中国广州的偏远地区,开始制造玩具。他们面临着困难和艰辛,但始终坚守梦想。 困难岁月与突破 兄弟姐妹们讲述了在香港展厅的桌子下睡觉等艰难岁月的故事,直到沃尔玛对他们产生了兴趣,才得以突破。他们的坚持和创新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成为亿万富翁的创业之路 与100年前通过继承财富致富的富人不同,如今的亿万富翁大多数都是通过成为企业家获得成功。兄弟姐妹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产品,不仅致富,还为社会贡献了力量。 发展规模与社会责任 Zuru公司目前拥有5000名员工,正致力于建立一个自动化的房屋建造工厂。除了经济收益,兄弟姐妹们还关注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对富人征税的争议 左翼政党希望对成功人士征收资产或财富税,以重新分配财富。然而,如果这样的政策实施,成功的企业家可能选择离开国家,带走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