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的困境 在当前的市场上,数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雇主正在采用“饥饿游戏”式的策略来淘汰求职者。新西兰电台(RNZ)上周五报道称,每个招聘广告的求职者数量几乎是2019年的三倍。 一位名叫娜塔莉(Natalie)的求职者表示,即使是那些不太可能是任何人“梦想”的工作,每次招聘也有150到300名求职者。“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招聘网站Seek会在招聘广告到期后给我发邮件,告诉我这些统计数据。看到如此基础的职位,薪水一般甚至偏低,却有这么多人感兴趣,我感到非常震惊。” 她说,雇主显然可以随意挑选求职者。“近年来,雇主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求职者可供选择,其中许多人求职心切,资历过高,并且愿意在薪水和灵活性方面做出妥协……我发现,正因为如此,雇主在联系求职者时会花很长时间,而且会给人一种‘你需要我,我不需要你’的感觉。” “饥饿游戏”式招聘策略 娜塔莉说,她遇到过一种情况,感觉就像是在“饥饿游戏”中一样,一位雇主要求她在工作日的中午参加一个为期两小时的“团体招聘活动”。“当我回复说我目前有工作,并且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请假时,对方的回复大意是,‘哦,好吧,那你就会错失良机。’他们没有提供任何替代方案。” 凯特(Kate)申请了她所在公司的一个内部职位,她说这个职位相当于她在生孩子之前所做的工作。但她甚至没有进入候选名单。“我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但这让人非常沮丧,因为我在一家公共机构工作,这家机构有提拔男性的历史——80%的领导团队是男性,而男性员工的比例约为35%——我一直期待着这个职位空缺,因为这与我的经验相符。” “令人不安的是,我发现我的内部经验让我失去了被考虑的资格,我担心最近的裁员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将主要影响主要照顾者。” 裁员与技能短缺的担忧 在惠灵顿,丹尼尔(Daniel)说他申请了一个政策职位,并进入了18人的候选名单。“我知道他们有大约100人申请。问题是,裁员也在同时发生,所以市场无法消化冗余的工人。”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要去奥克兰,但也有一些人要去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将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失去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我认为这将导致三到五年后出现技能短缺。” 招聘公司Fortitude Group的创始人海莉·皮卡德(Hayley Pickard)表示,她已经看到求职者数量“猛增”。一个工厂操作员的职位有255人申请,一个建筑主管的职位有260人申请,一个周四发布的办公室行政人员的职位已经有60人申请。 免责声明:本文中所引用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媒体,旨在提供信息和观点的交流平台。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版权,并无意侵犯任何版权或知识产权。如果本文中的任何内容被认定为侵犯了您的版权或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尽快核实并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本站对于第三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工作
-
-
背景与现状 新西兰行动党党魁大卫·西摩(David Seymour)表示,政府部门的裁员力度仍然不够。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 6000 个工作岗位被裁撤或即将被裁撤,而一些政府部门尚未公布将如何实现公共服务部长尼古拉·威利斯(Nicola Willis)指示的节约目标。 威利斯的回应 在质询周期间回答特别委员会的提问时,威利斯表示,裁员人数为 3900 人,并称媒体的统计数据中包括了一些无论如何都会被裁撤的工作岗位,因为这些岗位是标准重组流程的一部分,或者是因为限时资金和项目即将结束。但西摩表示,这两种统计数字都不够。“我永远不会对任何可以减少的政府开支感到满意,”他说。 西摩的观点 “如果只是行动党执政,纳税人的负担会更轻,这其中也包括一个规模更小的公共服务部门。”然而,他说,正是由于行动党的努力,公共服务部门的裁员才得以如此深入。“这是本届政府运作模式的典型例子。政府并没有像行动党希望的那样走得更远,但它也比没有行动党的情况下走得更远。” 西摩的竞选承诺 西摩曾在竞选时承诺将公共服务部门的员工人数减少 1.5 万人,恢复到 2017 年的水平。然而,后来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这一数字被削减至 7500 人。他说,新西兰以前在公务员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也管理得很好。“在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间,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规模稳定。”“自那以后,人口有所增长,但总的来说,我们看到一个能够正常运作并提供人们所需服务的新西兰政府。” 招聘市场的反应 与此同时,一家跨国招聘公司的负责人将此次裁员称为自 2009 年他开始在惠灵顿(Wellington)招聘以来见过的最“具侵略性”的裁员。罗伯特·沃尔特斯(Robert Walters)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首席执行官谢伊·彼得斯(Shay Peters)表示,受此影响,惠灵顿的就业市场“黯淡”。 …
-
前言 年薪高,就越富有吗?在澳洲,这或许是个伪命题。年薪超过10万澳元的人,居然也没有安全感! 澳洲“月光族”群体 在澳洲,赚得多的人,就一定有更多存款吗?最近的一些数据显示,答案居然是否定的。据报道,澳洲一个新兴的高收入者群体发现自己处于极其不稳定的财务状况中。这些人被称为HIFI(high-income, financially insecure,即高收入但财务无保障)。他们的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但却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和不安全感。 Finder(澳洲金融产品比较网站)最近的研究显示,33%年收入超过10万澳元的澳洲人正在过着“月光族”的生活,存款还不足一个月的工资。居然整整三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群处于这种状况,令人震惊!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些高收入者中,有8%的人居然是没有任何积蓄的。面对突发事件,他们的经济抵抗能力基本为0。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生活方式膨胀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或许有两个原因。首先是高昂的生活成本。但是,这个问题所有澳洲人都要面对,并且按理说,高收入人群面对生活成本的提高应该会更加从容才对,为什么反而是他们很快花光了钱呢?这就要归咎于第二个原因:“生活方式膨胀”(Lifestyle creep)。“生活方式膨胀”的意思是可自由支配的支出随着收入上涨而增加,这个现象在澳洲年轻人中可能尤为普遍。 在TikTok和Instagram网红的推动下,奢侈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支出增加。研究表明,除了银行存款余额,许多澳洲人还以能否跟上同龄人的步伐来定义财富。这种心态,再加上助学贷款和激增的信用卡余额等巨额债务,让许多高收入者陷入财务困境。 尽管面临这些财务挑战,澳洲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欲望仍然很强。Pymnts(美国一家提供支付行业资讯的网站)的一份报告发现,在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美国城市千禧一代中,有类似比例(36%)的人过着“月光族”的生活,但他们仍将28%的预算用于娱乐、个人护理和日常开支。虽然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但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依然强烈。 谨慎理财的必要性 如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专家表示,HIFI群体必须谨慎理财了!要不然,再多钱也禁不住造啊!高收入可能意味着经济有一定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管理财务方面是明智的。随着生活成本危机的持续蔓延,所有人都不得不通过谨慎的支出和储蓄策略来改善我们的财务状况了。
-
在2018年的三月底,我独自一人踏上了一段长达14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旅程,飞往新西兰,开始了一年三个月的打工度假之旅。这段旅程让我不仅见识了异国风情,还经历了从生活困境到逐渐适应、成长的心路历程。 萌生打工度假的念头 记得大学毕业时,澳洲打工度假在台湾变得越来越流行。电视新闻经常报道台湾人到各国打工度假的事情,台湾的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却去当别人的劳工,在需要大量体力和劳力的农场和肉类加工厂辛苦工作赚钱。这些报道大多都是以负面角度报道的。当时的我对打工度假还不太了解,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出国一两年,却换回一些对未来履历没有帮助的经历,我对此有些排斥。 这是一个朋友的建议,让我开始考虑去菲律宾学英语,主要因为菲律宾的学费相对欧美国家便宜许多。于是,我开始了解菲律宾的语言学校,并决定到岛屿美丽的长滩岛学习。对于英语一窍不通的我,这一度让我生出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不再害怕开口说英文 我选择在菲律宾长滩岛的PE English上课,因为这里不仅安全风景优美,而且教学方式偏向轻松的欧美风格,不会给学生压力。原本我对英语有恐惧感,但在这里,一个月改变了我对英语的看法。我变得自信,也开始希望通过打工度假去其他国家深入体验不同的文化。 抵达新西兰后,却好想回家 刚到新西兰时,我住在一个像山里一样的地方,周围没有公交车站,只有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虽然在这里只住了不到两周,但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好像每一天都非常漫长。距离最近的超市需要步行大约45分钟,而有一天在步行途中,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慌和恐惧。 那一天,当我快到达超市的时候,一辆车缓慢地跟在我后面,车上坐着三个高大的毛利男人,他们突然把车窗摇下,问我:“嘿,美女,需要搭车吗?”我立刻拒绝并加快了步伐。到达超市后却发现它临时停止营业,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室友。这一经历让我对新西兰的初印象并不好,甚至想立刻回家。 成长进步与收获 搬家后,我开始工作,没有特殊技能和背景需求,时薪只是新西兰的最低工资。每天的工作很累,一周的工时接近55小时,但这也让我有了很多思考生活与未来的时间。在打工度假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对钱的珍惜与理财能力都在提高,同时厨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出门买食材时,我会精打细算,挑选便宜的蔬菜和肉类,在几个月中,我从一个不太会做饭的人,变成了能够制作各种美味佳肴的“厨神”。这段历程虽然辛苦,但也让我获得了自己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满足感。 珍惜宝贵的每一分钟 在新西兰,每周通常只有一天休息。在这段时间里,我尽量把每一分钟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从煮来日的便当到洗衣晾衣,以及与家人视频通话,时间总是不够用。而且由于身体疲劳和时差,视频通话的次数也渐渐减少,但这更让我对每一次与家人的联系倍加珍惜。 习惯独自开车这回事 新西兰是一个基本离不开汽车的国家,以前在台湾,只需靠双脚和公共交通工具就能走遍城市,但在新西兰,特别在下雨天,汽车成了最必需的交通工具。自从我买了车后,几乎每天都在开车,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紧张甚至会出汗,但经过不断的练习,特别是在与家人短暂聚会的假期中,我的驾驶技术得到了爸爸的认可,也让我自己充满成就感。 学习独立,变成更加完整的自己 许多人在独自旅行后会对此深深着迷,而我却在旅游中更加思念家人。风景再美,如果没有亲友共赏,总觉得少了一些。回头看,我非常感激当初勇敢选择了打工度假。所以,打工度假让我学会了独立,这个过程让我不断的成长,也让我发现原来我这么依赖家人。 在面对种种困境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也更能体会生活的真谛。这一路上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在我困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当挫折过后,我也成了那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那些迷茫的人一点安慰,不论当下多么孤单焦虑,许多人都曾经经历过,你也一定能走过这段艰难。 【创作者Li Ling】 在新西兰努力生存的90后台湾女生。2018年第一次踏上新西兰的土地,体验打工度假,后来转为正式的工作签证,目前已取得新西兰居民身份,正在新西兰长期居留中。
-
从心出发:我在新西兰发现的自由与生活————比利时女孩Pamela的故事 2019年10月1日,我踏上了一段前往地球另一端的旅程,目的地是新西兰,目标是体验工作度假签证的生活。这并非出于什么宏大的人生计划,也并非源于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或质疑,而仅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我曾在美国和巴哈马留下足迹,现在,轮到新西兰了。 我购买了一张单程机票,仿佛只是去度个周末。我对这次旅行没有太多期待,只想体验一种游牧般的生活方式,没有做任何计划,也不认为它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我坐在新西兰一家温馨的咖啡馆里,回首往事,不禁感叹生活的奇妙。因为疫情,我的工作度假签证自动延期,我也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在今天,身处此地。 那么,这段新西兰之旅究竟为我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1. 工作的乐趣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在新西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定是我的工作观。 在比利时,我一直被灌输“职业”的概念,一切都被高度专业化,一旦选定了某个领域,就要在其中深耕。摆脱这种标签对我来说曾经是件难事,季节性工作、临时工和固定期限合同都不受重视。然而在新西兰,情况却截然不同,不同领域之间流动性很大。我有很多新西兰朋友会在对现有职业感到厌倦时,毫不犹豫地转行,从旅游业到牙科再到建筑工作,一切皆有可能。有些人会选择在新西兰工作6个月,然后去国外工作6个月,随心所欲。还有一些人则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无论是珠宝制作、编织手工艺品还是其他,对他们来说,乐趣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观念鼓励我发展个人项目,并创建了自己的播客。 在新西兰,我明白了工作中可以充满乐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就不再重要。想象一下,每天在海边工作,收到“虎鲸”警报后,就沿着海岸线奔跑,只为一睹它们的真容。这不是梦,而是我的现实,也是我的工作。 2. 挑战自我,也尊重界限 攀登高峰,顶着烈日工作数小时,徒步穿越峡谷,与陌生人交谈,坦然面对负面情绪…… 但这也包括……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选择放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新西兰教会我勇敢说“是”。我在身体、情感和社交方面不断挑战自我,直面恐惧,接受那些我自认为无法完成的挑战。这段旅程让我充满了自信,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 但新西兰也教会我勇敢说“不”。它教会我尊重自己的界限,更重要的是,要坚守界限。当我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冒犯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并离开。虽然有时这仍然很困难,但我已经学会了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无论身处何种环境。 3. 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公路旅行。当时我们刚刚走出封锁,而我新西兰的旅程只剩下短短四个月。我还有很多南岛的景点没去过,我的愿望清单上写满了想去的地方。 旅行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打卡模式,急于完成清单上的项目。但新西兰、公路旅行,尤其是与他人分享的公路旅行,教会我放慢脚步,享受当下。 在蜿蜒空旷的道路上,我放慢了车速。我开始品味、享受、热爱旅途中的每一刻。 我感受着脚下的沙滩,发梢间的清风,以及阳光洒在肌肤上的温暖。 我欣赏着日出时分那梦幻般的粉金色光芒,泉水那清澈见底的波光,以及雪山那巍峨壮观的峰顶。 我聆听着新西兰树林里特有的吸蜜鸟那清脆的歌声,以及海浪拍打着海岸发出的阵阵轰鸣。 我嗅着空气中弥漫着的蕨类植物的清香,以及海边那咸咸的海风。 我还品尝着美味的奇异果,尤其是红心的,那真是人间美味! 活在当下,就是这么简单。 4. 跟随直觉,拥抱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