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于2023年6月13日至14日对新西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开启了一段促进中新教育合作的旅程。访问期间,怀进鹏部长与新西兰政要、高校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擘画两国教育合作的美好蓝图,为中新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共话教育合作,见证协议签署 怀进鹏部长此行的重要一站是参加“中国—新西兰教育发展论坛”。该论坛旨在为两国教育界人士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交流与合作。在论坛上,怀进鹏部长与新西兰高等教育和技能部部长佩妮·西蒙兹女士共同见证了两国高校和单位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这些协议涵盖了联合科研、人才培养、学生交流等多个领域,为中新教育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深入交流,共商合作愿景 在参加论坛之前,怀进鹏部长与西蒙兹部长举行了工作会谈。双方就两国教育科研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生流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多项共识。双方一致认为,中新两国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推动两国教育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深化高校合作,共促人才培养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新一流大学之间的务实合作,怀进鹏部长还访问了新西兰著名的奥克兰大学。在访问期间,怀进鹏部长与奥克兰大学校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并就深化两国高校合作、促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此外,怀进鹏部长还与新西兰教育部部长埃丽卡·斯坦福女士进行了简短会见,就共同关心的教育议题交换了意见。 此次怀进鹏部长对新西兰的访问,是中新两国持续深化教育合作的重要体现。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新教育合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教育
-
-
新西兰最美的风景线:人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举世闻名,该如何描绘新西兰的人和文化现象呢?非“风景线”一词莫属!新西兰最美的风景线是“人”!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推出了Making Caring Common(让关爱普及)项目,强调“关爱别人更甚于关注个人成就”是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其实,这也是新西兰从19到20世纪移民史当中形塑出来的优质文化特色之一。没有良善的人民和廉能政府,再美丽的自然风光也难以幸存,因此,新西兰最美的风景线是“人”。 20世纪的祥和气息 为了生存和发展,毛利人和欧洲移民曾经掠夺这片丰富的资源。新西兰历经部落争战,英国移民与毛利人冲突签定了Treaty of Waitangi,再加上地处世界边陲、以农牧立国的因素,到了20世纪,这片土地孕育出人与自然的祥和氛围。 21世纪初,新西兰的外来移民暴增,带来了复杂多元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问题。治安亮起红灯,昔日的简朴与美好逐渐远去,令人缅怀不已。 追寻往日荣光的故事 好友蔡先生家在奥克兰Mt. Roskill的高处,从客厅远眺奥克兰的夜景。二十多年前的一晚,电视里播报由于干旱电力供应吃紧,请大家节约能源。几分钟内,奥克兰市的灯光逐渐变暗,那是一个震撼、感动的时刻。 台湾来的陈先生则是因为新西兰人的友善关爱决定移民这里。1990年代一次旅游经历,他被深深打动,旅游结束后全家一致决定到新西兰来开启新的生活。 在新西兰生活久了,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温馨美好的故事,从年老Kiwi长者的言行举止中常常感受到他们对别人的关心和对公众福祉的优先考量。 幽默和自嘲:Kiwi式特点 2000年左右,一位朋友在43号公路被拦下检查护照,对方要求出示Republic of Whangamomona的护照。原来,这个小镇于1989年宣布独立并成立自己的共和国,甚至选举出总统,有时候是一只羊,有时候是一只狗,令人啼笑皆非。 新西兰的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 1970年代,“环境主义”兴起,新西兰也不落人后,于1972年设立了一个“环境委员会”,防止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侵害。1980年代之后,“永续发展”逐渐替代“环境主义”,新西兰在这方面依然走在世界前沿。为了维护自然环境,新西兰宁可牺牲眼前的享受和资源开发带来的繁荣,这真正体现了新西兰人的智慧与大爱。 史诗级的非核运动:新西兰人的大爱 1957年,副总理Keith Holyoake宣布新西兰不愿成为核子武器的基地。到1984年,新西兰工党政府因为坚持非核主张,与美国和法国关系紧张。1985年《彩虹勇士号》事件让新西兰和法国关系降到冰点。尽管经历许多波折,新西兰依然坚守“非核家园”的信念,这植基于“人的良善”。 经济、教育和治安的挑战 ASB银行的经济分析师指出,新西兰经济面临通膨、财政政策、人口成长、房地产市场、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新西兰新入职的小学老师中相当一部分的数学、科学和英文水平未达标,治安恶化,新西兰政府的治理效能也看不到有效扭转的趋势。新西兰的往日荣光逐渐褪去,难掩令人叹息的美丽与哀愁。 无论如何,让我们持续关注新西兰的未来发展!
-
由乔治·哈纳芬撰写 引言 新西兰第一个在线考古博物馆展示的早期基督城文物引起了诸多关注。巴兰丁斯招牌、19世纪的欺诈证据和用陶土制成的烟斗等数千件历史文物在此展出。这些文物不仅描绘了基督城19世纪的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考古背景与展览 2011年地震后,考古学家在基督城进行的土方工程中,从多个19世纪之前的遗址上发掘出了超过一百万件宝贵的文物。这些文物由新的考古博物馆 Ōtautahi 保存,并由文化和遗产部资助。博物馆不仅将这些文物编目、拍照,还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比如,基督城考古项目找回了具有历史价值的Taddy and Co.鼻烟/烟草罐。这些文物有的已经与其后代团聚,而有的则因石棉或其他污染物而被摧毁。 数字化保存与公开展示 博物馆馆长凯瑟琳·沃森表示,这个数据库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的基督城,旨在让城市的历史对每个人都可见。她表示:“无论是寻找家族关系的人还是对殖民主义主题感兴趣的人,都会在这个收藏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 例如,考古博物馆 Ōtautahi 收藏的一枚1830年代的英国半皇冠银币就是最古老的文物。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展示了早期定居者的生活方式,还揭示了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 个人和社会连接 杰西·加兰德是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她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与她家族相关的个人联系。她表示:“我们发现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有一个1894年由我的曾曾祖父签署的契约。看到这些文字仿佛让过去变得熟悉,让这个经历变得如此特别”。 公共资源与历史教育 基督城副市长保琳·科特表示,该数据库充满了迷人的故事,是一项丰富的资源。她说:“每件文物都有一个故事。只有当你利用那些知道如何辨认和讲述这些故事的人的专业知识时,才能真正产生极大的兴趣,期待下一个发现。” 她还提到,现在年轻人对此非常感兴趣,这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资源。比如,网站展示了一百年前的“Frozen Charlotte”瓷娃娃、砖炉残余、20世纪初的巴兰丁斯缝纫机和金属皮带扣等珍贵文物。 最古老的文物则是一枚1835年的英国银半皇冠,上面刻有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的肖像。 结语 基督城的在线考古博物馆不仅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是教育公众了解和珍惜城市历史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展示,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过去时代的文化氛围,也能寻找到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目无疑让基督城的历史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