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
Tang一家住在Mount Roskill,1981年在多米尼恩路571号开设了“爱鸭餐厅”。从那以后,他们的多米尼恩路店搬了两次家,并在Northcote购物中心和市中心的Beach Road开设了分店。Tang说,当时“巴尔莫勒尔没有多少餐饮企业,可能只有一两家炸鱼薯条店和一家披萨店”。“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北方人移民到新西兰,餐饮企业才在这个地区兴旺起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到来,他们找不到工作,所以就开餐馆、咖啡馆和外卖店,”Hoy Fong说。随着多米尼恩路的店铺易主,新移民会取代他们的位置,这对“豆腐店”的生意来说是个好兆头,该店每天生产的豆腐在250公斤到1.5吨之间。
便宜的租金,加上靠近市中心、高速公路和其他零售场所,使得多米尼恩路成为中国移民开店的理想之地。Hoy Fong说,Mt Eden经历了一代人的更替,该地区的原住户搬走了或去世了,因此有更多的出租房屋。这对需要去城市里上英语语言学校的国际学生来说尤其方便:Hoy Fong说,巴尔莫勒尔发展成为一个餐饮区,主要得益于学生的支持。
Liang在2017年接受新西兰电台(RNZ)采访时表示,“为了商业利益而创建一个具有所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城’有点粗鲁……多样性不是一个可以到处炫耀的标签,而是一个不断成长、充满活力的东西,你需要倾听它,而不是宣传它。”
她现在的观点是,如果企业希望树立文化标识,那就另当别论了。她说,以前是“白人试图把他们的身份认同强加给我们,而华人社区仍在试图理解自己的身份,他们有一种模范少数族裔的心态,倾向于顺从他人”。“当时没有我们自己人进行的那么多评论、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等等。”
Liang补充说,关于“中国城”的讨论需要让华人社区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进来。“中国大陆移民越来越多地试图主导关于新西兰华人身份和历史的讨论,而这场讨论最初始于20世纪初。”
previous post
末日信徒之逃往“天启”之国:新西兰为何成为硅谷精英的“诺亚方舟”?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