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的“真香”定律:从反对住房到拥抱增长?
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拉克森曾高呼:“底线是我们需要少说不,多说好。” 他在国情咨文中描绘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西兰,经济增长由蓬勃发展的产业驱动,而阻碍这一切的,正是根深蒂固的“说不文化”。他痛批那些“为了你好”的监管,最终却变成了绊脚石,让人想起刻舟求剑的故事,方法僵化,不思变通。拉克森以陶朗加港扩建和伊甸园公园音乐会受限为例,指出地方担忧遮蔽了全国利益,就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呼吁转变思维,拥抱增长,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如今听来却颇具讽刺意味,因为拉克森本人,恰恰是这种“说不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拉克森对“说不文化”的批判,如同医生给自己诊断出了疾病,却迟迟不肯服药。他曾经大力反对的科克尔湾Quarterdeck综合大楼项目,正是他“真香”定律的最佳体现。这个项目原本可以为奥克兰东部带来70套住宅,创造177个全职工作岗位,如同久旱逢甘霖,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然而,居民的反对声浪,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从停车位到交通流量,再到排水系统,各种理由层出不穷,简直就是大型“凡尔赛”现场,生怕房子建好了,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大型双标现场:曾经的反对者,如今的倡导者?
故事的“高潮”在于,当年带头反对Quarterdeck项目的当地议员,正是拉克森本人!2020年,还是议员的拉克森,在Facebook视频中“义愤填膺”地警告居民,要提防那些想在社区“随意安置多单元住宅”的开发商,仿佛他们是洪水猛兽,要吞噬掉宁静的生活。他甚至称赞居民协会的反增长立场,说他们“做得非常出色,应该获得一枚奖章”。这番言论,如今看来,简直是大型“打脸”现场,堪比年度最佳“迷惑行为大赏”。
如今,位于科克尔湾沙嘴路30号的地块,依然是一个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废弃加油站,如同一个巨大的“烂尾楼”,无声地诉说着“说不文化”的代价。投资者的热情被浇灭,社区的活力被扼杀,这难道不是拉克森自己一手造成的?同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居民协会将房地产开发视为“入侵”,而非投资,如同守着金矿却不敢开采,最终只能坐吃山空。维多利亚山的梅菲尔开发项目也面临类似的阻力,居民担心新公寓楼会破坏地区特色,这种“NIMBY”(Not In My Backyard)主义,正是“说不文化”的典型表现。
政策反复:两党协议为何破裂?
值得庆幸的是,新的惠灵顿地区规划、奥克兰统一规划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声明,为打破“说不文化”带来了希望。其中,中等密度住宅标准堪称世界领先的住房危机解决方案,允许在大多数住宅用地上默认建造三层联排别墅,无需繁琐的审批流程。然而,2023年,国家党在新领导人拉克森的带领下退出了这项两党协议,原因何在?这不禁让人想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典故。
拉克森曾经说过:“找理由阻挠和发现问题总是很容易的——但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拥抱增长。” 这句话如今听来,更像是对自己的拷问。他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过去,承认错误,重新拥抱曾经被他反对的政策?新西兰的住房危机亟待解决,“说不文化”的枷锁亟待打破,拉克森能否兑现自己的承诺,带领新西兰走向繁荣,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住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政治家如何“打脸”自己的故事。你对拉克森的“真香”行为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