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闻业的“双刃剑”?
还记得那个梗吗?“别慌,是技术性调整!” 现在,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再合适不过了。最近,《新西兰先驱报》因为用人工智能写社论被喷成了筛子,但他们居然还鼓励记者用人工智能“改进”工作。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也号召员工拥抱人工智能新闻。这波操作,到底是“真香”还是“作死”?
Mediawatch 深入亚太地区新闻业,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内容如何威胁新闻业。结果发现,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好也有坏,关键还得看你怎么用。
“人工智障”还是“未来已来”?
还记得那个被玩坏的“siri”吗?有时候人工智能真的会让人哭笑不得。这不,人称“纳米女孩”的米歇尔·迪金森博士就用“草莓(strawberry)”这个词中有多少个字母“r”来测试 ChatGPT 4.0。结果 ChatGPT 4.0 居然翻车了!尽管迪金森博士正确地识别出了所有三个“r”,但 ChatGPT 4.0 却坚称她错了。
《先驱报》用人工智能写社论的事情曝光后,现任编辑居然让记者们寻找使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的新方法。这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吗?ABC 在一个名为 Futurecast 的公开论坛上概述了其人工智能政策,包括在新闻业中的使用。ABC 董事长金·威廉姆斯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创造“对一条信息中所有基本要素进行简化呈现的杰作”。他还提到,路透社将使用人工智能来检查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这是打算“以毒攻毒”?
新闻集团首席技术官朱利安·德莱尼认为,公开使用人工智能对于公众信任至关重要。他将人工智能视为新闻的朋友,建议将新闻网站标记为“未使用人工智能”或“完全由人工智能完成”。这就好比食品包装上的“无添加”,让人眼花缭乱。
“AI 时代”的新闻编辑室
新西兰的新闻编辑室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来缩短报道篇幅并调整语法和词汇。这就像美颜相机,可以一键“瘦身”和“磨皮”。亚太地区的其他新闻编辑室正在以新西兰尚不常见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有些机构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来打击虚假内容。这就像“猫鼠游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香港自由新闻的汤姆·格伦迪禁止在内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防止人工智能训练机器人抓取他们的内容,因为他担心人工智能会出现幻觉、剽窃和缺乏归属的问题。他担心人工智能的准确性,特别是可能通过多代人工智能放大的细微错误。这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难以控制。
前谷歌新闻实验室负责人艾琳·杰伊·刘认为,现在放弃使用人工智能已经太晚了,因为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在线技术都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她指出,谷歌的人工智能概述位于搜索结果的顶部,如果不阻止索引,就无法阻止它。这就像“覆水难收”,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是“得力助手”还是“洪水猛兽”?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JournalismAI 项目主任查理·贝克特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为更多“人类”新闻腾出资源的方式。他强调了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现实世界报道的重要性。这就像“术业有专攻”,人工智能可以做一些辅助工作,但不能取代记者的核心价值。
The Conversation 的受众洞察主管哈利勒·卡萨米利使用人工智能重新格式化内容,使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他以印度尼西亚的选举为例,说明人工智能如何帮助向年轻受众提供更多背景信息。这就像“私人定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内容。
Rappler 是菲律宾领先的纯在线新闻媒体,它使用人工智能为年轻人重新格式化和总结内容。他们还使用人工智能绘制菲律宾社会和政治关系图,为数千名候选人生成个人资料。这就像“超级助手”,可以帮助记者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
Rappler 的数据和创新主管唐·凯文·哈帕尔强调,人工智能不是用来取代记者的,而是用来处理耗时或不受欢迎的任务。他告诫不要仅仅为了使用人工智能而使用人工智能,并鼓励新闻编辑室在采用人工智能工具之前进行受众研究。这就像“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帮凶”?
人工智能也被那些创建恶意和误导性内容的人使用。人工智能专家 Art Min 演示了创建深度伪造图像是多么容易,并强调了人们对令人信服的虚假内容做出冲动反应的可能性。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人们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菲律宾外交部长恩里克·马纳洛在谈到菲律宾与中国的领土争端时,提到了“无数的虚假信息和虚假叙述”。这就像“三人成虎”,虚假信息 repeated often enough, it becomes the truth.
菲律宾著名电视新闻主播露丝·卡巴尔在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骗局中被冒充,这凸显了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这就像“挂羊头卖狗肉”,人工智能可以被用来欺骗和误导公众。
人工智能:如何“安全驾驶”?
CyrroLytics 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克·利戈特强调,记者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工具的缺陷和局限性。他警告不要将人工智能作为真相来源,并主张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安全。这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使用人工智能也要注意安全问题。
利戈特认为,记者完全有能力强调人工智能安全措施的必要性,他将其比作最终在汽车中采用安全带。他还批评了人工智能作为终极信息收集工具的呈现方式,敦促记者报道其局限性。这就像“是药三分毒”,人工智能也有其副作用,不能盲目崇拜。
利戈特建议,虽然人工智能不应用作信息来源,但它可以帮助格式化、语法检查和识别潜在的误解。他还警告说,精明的政客可能会利用“数字洗脑”文化,因此记者必须提供平衡的观点。这就像“兼听百家言”,要多方求证,不能偏听偏信。
路透社报道称,OpenAI 正在研究一种名为“草莓”的新方法,以实现“高级推理能力”。这就像“打怪升级”,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新西兰亚洲基金会的协助下,Mediawatch 参加了东西方中心 2024 年在马尼拉举行的“事实的未来”会议。这就像“集思广益”,各方正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