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别让“有限公司”扼杀“民主制”!
最近,理查德·普雷布尔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不像管理公司那样治理国家?” 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的危机。新西兰是一个民主国家,而不是一家追逐利润的企业,两者有着天壤之别。硬要把国家套进企业的模子里,无异于削足适履,最终只会损害国家的根基。
牛津词典对民主的定义是“人民的统治”。在新西兰,公民通过选举选出代表他们利益的议员和政党。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人民的意志是国家决策的最终决定因素。而公司则截然相反,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权力集中在董事会和CEO手中,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为股东创造利润。
试想一下,如果总理把自己当成CEO,把内阁当成执行团队,把公务员当成唯命是从的员工,把公民当成购买服务的客户,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这就好比把《1984》里的情节搬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民将彻底沦为被统治的对象,而不是国家的主人。
“民有、民治、民享”:这才是新西兰的正确打开方式!
诚然,民主国家也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管理经验,比如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问责制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国家可以变成一家冷冰冰的企业。正如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名言所说:“民有、民治、民享。” 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发展方向应该由人民决定,而不是由少数精英说了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才是民主的真谛!
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民主国家都建立了一系列制衡机制。在新西兰,议会内部的制衡机制包括:严格的利益冲突回避制度、公务员的专业建议、特别委员会的监督、公众参与的机会以及跨党派合作等等。这些机制就像一道道防火墙,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议会外部的制衡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它们包括:独立的公务员队伍、独立机构(如监察员、审计长、怀唐伊法庭、人权委员会和气候变化委员会)、自由且独立的新闻媒体、独立的司法机构以及敢于批评政府的大学。这些力量就像 vigilant watchdogs,时刻监督着政府的行为,确保其不会偏离民主的轨道。
当“民主”的警钟敲响,新西兰还能高歌猛进吗?
然而,近年来新西兰的民主制度却亮起了红灯。议会内部,政府动辄以“紧急状态”为由,绕过公众监督,强行通过法案。公务员的专业意见被忽视,跨党派合作也越来越少。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刹车失灵,方向盘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府还试图赋予三位部长不受约束的权力,让他们可以随意推进深海采矿、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海底山和海底拖网捕捞、生态敏感地区的煤炭和黄金开采、以及人工林和碳农业等项目,而无需经过公众和环保组织的同意。这种做法无异于“开倒车”,将新西兰带回人治的黑暗时代。
议会外部的制衡机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媒体的调查报道受到政府的打压,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公务员队伍的独立性受到侵蚀,大学的批评声音被压制,司法机构和独立机构也遭到攻击。这就好比病毒入侵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不及时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联立制下的“小党依附大党”现象,也加剧了权力失衡。一些小党为了获得权力,不惜牺牲原则,强行推行那些在选举中几乎没有得到选民支持的政策。这种“绑架民意”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
雪上加霜的是,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和政治献金问题,也为民主制度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果富人、企业和智库可以通过金钱操控媒体、游说政府和资助选举来左右政策,那么“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则将形同虚设。
是时候行动起来了!新西兰,别睡着了!
世界各地民主制度的衰落已经敲响了警钟。如果新西兰人对此无动于衷,那么我们祖先和其他为了追求自由而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我们也将辜负那些为民主自由而奋斗的先辈们的期望。
正如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所说:“自由的代价是永恒的警惕。” 作为新西兰公民,我们有责任站出来,捍卫“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权利,阻止国家滑向专制和压迫的深渊。
现在,就请您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意识到新西兰民主制度面临的危机,一起行动起来,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