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塔斯曼海峡的语言之争:新西兰总理的“简单”哲学引发轩然大波
新西兰总理最近因为一封官方邀请函删除毛利语而成为众矢之的,他辩称在与澳大利亚人打交道时,“简单至上”。 这番言论不仅引发了跨塔斯曼海峡的语言争议,更被指责为对毛利文化的不尊重。
事件的起因是,文化部长保罗·戈德史密斯指示官员从一封邀请函中删除了几个毛利语表达,这份邀请函原本是邀请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事务部长托尼·伯克参加毛利新年玛塔里基节的。 被删除的毛利语词汇包括问候语“tena koe”(意为你好)、结束语“nāku noa, nā”(已改为“此致敬礼”),以及被广泛接受的新西兰毛利语名称:Aotearoa。 戈德史密斯对此的解释是,他认为伯克不会理解这些毛利语表达,因此“还是简单一点好”。
然而,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卢克森在议会质询时间对这一事件的回应却更加令人震惊。 他表示,根据他与澳大利亚人打交道的经验,“使用极其简单明了的英语总是没错的”。 这番言论立刻招致了反对党的强烈批评,指责他将澳大利亚人视为“语言低能儿”,并质疑他对毛利文化的尊重程度。
一首80年代流行金曲引发的文化反思
面对质疑,卢克森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甚至开玩笑地说,澳大利亚部长托尼·伯克应该很熟悉毛利语,因为他年轻时一定听过新西兰著名乐队 Split Enz 的歌曲。
Split Enz 是成立于1972年的新西兰摇滚乐队,以其艺术性和实验性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他们的歌曲《Six Months in a Leaky Boat》曾在1982年登上澳大利亚音乐排行榜第二名,歌词中就包含了“Aotearoa”一词。 卢克森显然是想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化解尴尬,但他的幽默感显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事实上,毛利语是新西兰的官方语言之一,与手语并列。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毛利语的使用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下降。 直到近年来,随着毛利文化复兴运动的兴起,说毛利语的人数才开始逐渐回升。
“简单”背后的傲慢与偏见:一场关于文化尊重与包容的辩论
卢克森领导的右翼联盟自去年11月上台以来,一直致力于减少毛利语在政府中的使用。 他们不仅要求公务员停止使用毛利语交流,还要求政府部门用英文名称重新命名,取消或降低毛利语名称的优先级。
戈德史密斯关于删除毛利语问候语的指示,更是将这场关于毛利语使用的争论推向了高潮。 反对党毛利人发展事务发言人威利·杰克逊对此表示强烈谴责,认为这是对毛利人乃至整个国家的侮辱。
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卢克森政府依然坚持己见。 他们辩称,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可以避免误解,提高沟通效率。 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背后,却隐藏着对毛利文化的不屑和傲慢。
这场跨塔斯曼海峡的语言之争,不仅仅是关于毛利语使用的问题,更是关于文化尊重、包容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平衡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