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不存在的!Thorndon Quay 人行横道改造引争议
惠灵顿,这座风之城,一直致力于打造更人性化的街道,但这次Thorndon Quay的改造,却让一些人觉得用力过猛,简直是“迷之操作”。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城市建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积极参政,是为了推动变革;而有些人,则是为了“杠精”而生,市议会但凡有点动作,他们就拿着放大镜挑刺,不是“疯狂”就是“荒谬”,简直是“键盘侠”的现实版。这不,市议员Diane Calvert、Tony Randle和Ray Chung最近就登上了《邮报》头条,原因竟然是他们对Thorndon Quay的改造方案“表示强烈谴责”!这三位议员可是出了名的“反对派”,之前就多次试图叫停黄金大道升级工程,还一直给新的自行车道和公交基础设施“使绊子”。Calvert甚至将自行车道称为“对民主的攻击”,简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Randle更是在竞选时承诺改善通往Johnsonville的公交服务,结果当选后却带头反对在Johnsonville修建公交专用道,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人行横道太多”?!这次他们真的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
这次,这三位议员把矛头对准了Thorndon Quay的人行横道,理由是“人行横道太多了”。等等,人行横道多也能成为问题?这次他们真的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
耗资5500万纽币的Thorndon Quay升级项目,原本是“让我们让惠灵顿动起来”项目的一部分,结果这个项目像“太监上朝——没辙”一样,中途夭折了,Thorndon Quay的改造项目就回到了惠灵顿市议会手中。它完美继承了“让我们让惠灵顿动起来”项目的所有“优点”:耗时长、花钱多、设计过度复杂,还攒了一堆咨询报告,但就是不知道到底想干嘛,简直是“四不像”。
从那份长达130页的商业案例来看,Thorndon Quay项目的初衷是鼓励更多人选择公交和自行车出行。市议会官网上关于该项目的标题也是相当“直白”:“每天运送超过11000名通勤者?当然!”
而为步行穿过该区域的人们创造更好的体验,只是商业案例中的第三点,而且优先级不高。文件显示,顾问们确实考虑了很多人行道方案:增加斑马线、将人行横道与公交车站对齐、增加交通岛、改变一些滑行车道,以及改善座椅和照明。
“杀鸡焉用牛刀”?Thorndon Quay改造方案真的“用力过猛”了吗?
然而,与这些“微调”方案相比,最终的设计方案简直是“杀鸡焉用牛刀”:五个带交通灯的抬升式人行横道,再加上一个不抬升但也要装交通灯的人行横道!这种“高预算”、“黄金标准”的操作,不仅与项目目标背道而驰,还可能适得其反。试想一下,本来公交车和自行车在路上行驶得好好的,结果每隔几米就要停下来等红绿灯,这效率能高吗?
Metlink集团经理Samantha Gain虽然措辞谨慎,但也委婉地表达了对该项目的担忧:“Metlink倾向于尽量减少在高频公交路线上安装交通管制设施,例如减速带和抬高的十字路口。这些设施会加剧我们公交车的磨损,并降低乘客的乘坐体验。”
Thorndon Quay是惠灵顿市中心以外最繁忙的公交走廊,而且只会越来越繁忙。根据地区规划,北部郊区将迎来人口激增,Thorndon Quay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此外,Thorndon Quay也是全市最繁忙的自行车走廊,而且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从Hutt到市区的通勤者将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地骑行,而Thorndon Quay正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这些变化意味着驾驶将变得更加困难,路边停车位也将减少。事实上,停车位的变化已经激怒了Thorndon Quay的企业主,他们之前就因为市议会将斜角停车位改为平行停车位而将其告上法庭(虽然他们在程序上胜诉了,但市议会并没有撤销任何变更)。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Thorndon Quay改造项目该如何抉择?
和所有新西兰城市一样,惠灵顿需要对街道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并提供低碳、更节约空间的交通方式。70年来,我们一直以私人汽车为中心来规划交通,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一般来说,在设计街道时,行人应该始终放在首位。但在Thorndon Quay这个案例中,它更像是一条交通干道,而不是一个休闲购物中心。毕竟,这里是一个工业区,背靠铁路货场,还被高速公路立交桥遮蔽,想要把它变成一个“网红打卡地”,恐怕有点难。
因此,Thorndon Quay改造项目必须做出调整,不能为了照顾行人而牺牲公交和自行车的效率。一些十字路口必须重新配置,才能真正发挥公交车道的功能。街道可以是美丽的去处,也可以是便捷的交通空间,但很难两者兼顾。好的城市设计,首先要明确优先级,而Thorndon Quay改造项目,显然“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