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特许学校:政府撒币?教育改革?
新西兰教育部副部长David Seymour最近可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公开表示,只要盈利性特许学校能够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没有理由禁止”它们的存在。好家伙,这是要把教育也推向市场化的节奏?
然而,内阁文件却狠狠地给Seymour泼了盆冷水。文件显示,特许学校将增加政府开支,而且可能只会带来微不足道的效益。说白了,就是政府要花一大笔钱,还不一定能听到“响”。文件指出,在四年内,政府需要拨款1.53亿纽币用于恢复这些由公共资助但私人所有的学校,这笔钱主要用于支付开办和管理学校的额外费用。这还不包括这些学校将为学生获得的资金,否则这些资金将流向他们原本就读的公立学校。 这就好比是,本来你家的孩子在村里的学校上学,现在村里来了个“洋老师”,办了个私立学校,还要政府出钱补贴,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
Seymour还振振有词地告诉RNZ:“当公立学校转变为特许学校,或者当学生从公立学校转到特许学校时,将会有基本的资金‘跟随学校’或‘跟随孩子’。” 这话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吗?
特许学校:真的能提高教育效率?
然而,内阁文件却无情地揭露了真相。文件表明,对于新设立的特许学校来说,这种资金转移对政府来说并非成本中性。因为特许学校的规模通常较小,而规模较小的学校获得的生均资金高于规模较大的学校,这意味着这些学生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生均资金。说白了,就是政府要花更多的钱,才能让这些“特许学生”享受到和公立学校学生一样的待遇。
教育部估计,这些学校每年可能为每名学生带来相当于1250纽币的收益,但这只有在它们提供教育的效率比公立学校高出10%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然而,文件却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认为,仅仅改变为特许学校模式不太可能将效率提高10%以上。” 这就好比是,你花高价买了个“进口榴莲”,结果打开一看,味道和国产的也没啥区别。
当然,Seymour和他的支持者们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他们搬出了“长期效益”这个万能挡箭牌。教育部也承认,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能的,但海外和新西兰的证据好坏参半。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用,还得两说”。
特许学校:教育改革还是利益输送?
文件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合作办学学校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优先学习者”(毛利人、太平洋岛国人、有学习支持需求的学生以及来自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问题是,“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模式是否对这些特定学习群体的学习成绩产生了影响。” 这就好比是,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赠了一批学习资料,但这些资料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待观察。
奥克兰的先锋军事学校是新西兰最早的特许学校之一,于2014年开学。后来,当工党政府叫停特许学校计划时,它转变为一所“特色”公立学校。这个例子似乎说明,特许学校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
文件称,如果现有的库拉·考帕帕毛利学校难以发展,转而成为特许学校并招收更多学生,则可能会出现最大的进步。但问题是,谁又能保证,这些学校变成特许学校后,就不会重蹈“高投入、低产出”的覆辙呢?
总而言之,新西兰政府推动特许学校的计划,目前看来还充满了争议和不确定性。究竟是“教育改革”,还是“利益输送”,还有待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