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怎么了?信心危机蔓延!
特别报道:超过六成的新西兰人表示,我们的国家正在衰落,我们的社会已经崩溃。如何才能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重拾信心?
*作者:马克·达尔德*
*2024 年 4 月 18 日*
1979年7月4日,这天本应是美国人民欢庆独立日的日子,然而,他们的总统却“玩起了失踪”。彼时的美国正深陷全国性能源危机,民众为了买汽油排队数小时,这场景,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世纪疫情”期间,为了抢购厕纸而大打出手的“勇士们”?更雪上加霜的是,持续了十年的高通胀也接近尾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困境,吉米·卡特总统原计划发表独立日演讲,为焦虑不安的美国人民指点迷津,阐述应对危机的计划。然而,他却取消了演讲,前往戴维营总统度假地,与工会领袖、教师、牧师、州长、市长和行业代表会面,这一待就是10天。这波操作,是不是有点“人间蒸发”的味道?
直到7月15日,卡特总统才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他告诉全国人民,能源危机只是美国面临的更大困境的一部分。卡特认为,美国及其民众陷入了信心危机,就像一个得了“精神内耗”的病人,看不到希望,也提不起精神。
信心危机:历史的回响
“这场危机严重打击了我们民族的意志。人们越来越怀疑生活的意义,国家也失去了统一的目标。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这场危机。”卡特总统一针见血地指出。
“对未来的信心一旦丧失,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都将遭到破坏。” 这句话,放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系列政治暗杀事件,肯尼迪总统、马丁·路德·金等人相继遇刺。之后,越南战争的失败以及水门丑闻令总统职位蒙羞,这些事件都动摇了美国人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看法,曾经的“灯塔国”形象也因此蒙尘。
“这些伤口仍然很深,从未愈合。为了走出危机,美国人民求助于联邦政府,却发现它与民众生活脱节。华盛顿特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孤岛。” 卡特总统的这番话,是否也让你想起了当下某些国家的现状?
“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民众渴望的是诚实的答案和明确的领导,而不是敷衍塞责、逃避问题和一成不变的政治做派。” 卡特总统的呼吁,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新冠疫情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各国政府也史无前例地加强了对民众生活的管控。紧接着又是生活成本危机,以及欧洲自1945年柏林沦陷以来首次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至少在海外是这样)。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气候变化、虚假信息泛滥和民主倒退等系统性危机的背景之下。这些危机不断侵蚀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在人权和公民自由方面取得的成果。
新西兰:我们也一样?
在全球范围内,信心危机正在蔓延。益普索新西兰公司(Ipsos NZ)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新西兰也未能幸免于这场信心危机。该结果由 Newsroom 独家发布。
调查在2月20日至29日期间进行,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西兰社会已经崩溃。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新西兰正在衰落。这届新西兰人民,怎么突然就“emo”了?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但这与益普索在去年11月底和12月初对全球其他28个国家进行的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看来,“emo”的不止新西兰一家,大家都是“难兄难弟”。
只有在新加坡,不认同“国家崩溃和衰落”说法的人多于认同的人。看来,花园城市还是稳如泰山啊!
卓越研究中心 He Whenua Taurikura 前主任保罗·斯彭利(Paul Spoonley)表示,这一发现与长期开展的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研究结果一致,不过该研究并未纳入新西兰的数据。
他说:“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研究和此次益普索调查都显示,国际社会对政府和专家的信任度急剧下降,社会凝聚力水平也在下滑。这次益普索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说:“无论是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研究还是益普索调查,都能看到公众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对政府内外领导人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不信任的,是疫情后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悲观情绪。”
益普索新西兰公司此次调查向新西兰民众提出了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国际上提出的五个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其“体制崩溃指数”。其中部分问题涉及到斯彭利提到的那种信任。
调查显示,55%的新西兰受访者认同“传统政党和政客不关心像我这样的人”的说法,另有类似比例的受访者表示,“这个国家的专家不了解像我这样的人的生活”。尽管这些数据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清晰地反映出民众的主流观点。
早在1979年,卡特就指出,信任度下降是信心危机的一种表现。
他说:“你们也知道,人们对政府、教会、学校、新闻媒体和其他机构越来越不尊重了。”
这种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些机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除了水门丑闻之外,联邦政府在应对能源危机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卡特说道:“放眼华盛顿乃至全国各地,政府系统似乎都陷入了瘫痪。你会看到,数百个财大气粗、势力庞大的利益集团对国会施加压力,国会则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极端立场都会得到某些顽固群体的支持,他们会为此争得你死我活。而那些需要所有人稍作牺牲、公平公正的方案,却无人问津,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如今,新西兰人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无力感。65%的民众认为,国家经济“被人为操控,只为富人和权贵服务”。66%的人希望“出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把国家从富人和权贵手中夺回来”。54%的人认为,这位领导人应该“敢于打破规则”。
益普索还询问了关于民粹主义政治的三个说法,这些说法普遍反映了一种被剥夺权利感。曾经那个追求平等、进步、展望未来的新西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我们社会的主要分歧在于普通公民与政治和经济精英之间”。大多数人表示,这些精英根本不把咱们老百姓放在眼里。
在民粹主义和体制失灵的说法中,毛利人、低收入工人和年轻人始终比其他群体更有可能表示同意。
斯普利认为,美国和特朗普的例子很值得借鉴。他特别提到了他的前同事、社会学家阿尔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2016年出版的著作《在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这本书深刻剖析了美国右翼的愤怒和哀伤,准确地指出了特朗普赢得选举背后的社会情绪。
“阿尔莉认为,过去几年,一些群体越来越感到被社会抛弃、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利,这种感受也愈发强烈。毛利人是这样,那些对政治经济变化感到不安的人也是这样。”他说。
“这说明,我们社会中的一些群体和社区,与主流社会严重脱节,他们对政治精英充满了不信任。”
这并不是说,这些观点仅仅或者主要是右翼的观点。事实上,这项调查是与益普索定期进行的“议题追踪”同时进行的,该调查收集有关投票历史的数据。
益普索的研究人员将受访者分为两派:“左派”,包括现在在野党的支持者(工党、绿党和毛利党);“右派”,包括现在执政党的支持者(国家党、行动党和优先党)。虽然这种划分并不绝对,但大体反映了现实情况。
“体制崩溃指数”中的大多数说法,左翼支持者更容易表示赞同,但有一条例外:希望强势领导人打破规则。这条更容易得到右翼选民的支持。
然而,无论哪个党派的拥护者,都坚定地认为新西兰已经深陷困境、每况日下。这种看法,在所有群体中都很有市场。
社会凝聚力:从团结到分裂
虽然益普索是第一次在新西兰进行这类调查,但过去也有人研究过社会凝聚力问题。
奥克兰大学信息未来中心 Koi Tū 近年来发表了三份关于社会凝聚力的报告,第一份报告是在 2020 年 5 月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早期阶段发布的。
“当时,新西兰的社会凝聚力非常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选,从选举结果就能看出来。”斯普利当年也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道。
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却在2021和2022年,迅速土崩瓦解。2023年的报告则显示,之前的高凝聚力、高信任度,尤其是对政府的信任,在短短两年内,已经烟消云散。全国各地,尤其是惠灵顿,爆发的抗议活动就是明证。
斯普利将这些抗议活动称为“来自美国的、反精英的论调,加上阴谋论”,这些论调自2017年美国“匿名者Q”阴谋论兴起后,在新西兰也越来越有市场。
“我认为,这就是信任和信心崩塌的一大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渴望“强势领导人”,斯普利对此也很感兴趣。
“我很想知道,在他们心目中,什么样的领导人才能算‘强势’,”他说。
新西兰没有总统,虽然历任总理也都声名显赫,但很少像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给人以‘强势’的印象。左派和右派都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虽然他们希望这位领导者做的事情不同,左派希望他能够“从富人和有权势的人手中夺回国家”,而右派则希望他能够“打破规则”——但这恰恰说明,这个国家目前的政治领导层是缺乏的。
这一点,从新西兰人对总理克里斯托弗·卢克森和反对党领袖克里斯·希普金斯的冷淡态度就能看出来。
根据纳税人联盟和库里亚市场研究公司的最新民调,两人的支持率都跌破了50%,也就是说,反对的人比支持的人多。塔尔博特·米尔斯公司受工党委托,也做了一项民调,调查对象是企业客户。结果显示,如果现在举行大选,卢克森和希普金斯都得不到半数以上选民的支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希望换个总理。
塔尔博特·米尔斯公司还为工党做了一项内部民调,调查大家对这两位领导人的印象。卢克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商业”和“领导”,但紧接着就是“贪婪”、“不确定”和“傲慢”。希普金斯则是“软弱”、“不确定”的形象,至于“好”、“善良”、“领导”,都排在后面。
在大家看来,这两个人,一个满口生意经,一个深陷官僚泥潭,根本不食人间烟火,也无法理解老百姓的疾苦。他们既没有杰辛达·阿德恩在3月15日恐怖袭击和疫情期间展现出的那种同理心,也没有约翰·基在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应对中展现出的那种鼓舞人心的领导力。
也难怪,大家对这些领导人和传统政党越来越失望。
路在何方?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然后才能改变方向。我们必须彼此信任,相信我们有能力治理好自己,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恢复对美国人民的这种信念和信心,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重要任务。这可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真正挑战,”他说。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我今晚已经警告过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向分裂和自私自利。在这条道路上,存在着一种对自由的错误理解,认为自由是可以损人利己。这条道路将充斥着狭隘利益之间的持续冲突,最终导致混乱和停滞。这是一条必败之路。
“我们过去的所有传统,我们传承下来的所有教训,我们对未来的所有承诺,都指向了另一条道路,即拥有共同目标和重拾美国精神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向我们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真正自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卡特对问题和最终解决方案有着清晰的认识,但他实际上无法带领美国走上这条更好的道路。
虽然评论家们对这篇演讲褒贬不一,但它却引起了普通美国民众的共鸣。卡特的民调支持率几乎在一夜之间跃升了11个百分点。但当第二年总统大选来临时,他惨败给了罗纳德·里根。
人们确实很重视卡特指出了这个问题。他“面对了现实”,正如他敦促美国人做的那样。
说句公道话,拉克森也试图以一种笨手笨脚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他在竞选时说新西兰人“负能量爆棚、没骨气、整天就知道抱怨”,这番言论反映了人们对新西兰缺乏信心的危机,而他承诺要让新西兰“重振雄风”,这表明他也希望新西兰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问题在于,就像当时的卡特一样,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并不清晰。益普索的调查结果代表了拉克森就职并已经开始兑现他上台百天的计划后,2月份新西兰民众的情绪。光靠政策上的成绩可改变不了这些看法。
这里没有简单的答案。这是一个困扰着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新西兰。但这也是我们这里的一个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