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党能否力挽狂澜?毕晓普部长推出大胆住房新政
还记得工党那个“烂尾”的KiwiBuild住房计划吗?现在,轮到住房部长克里斯·毕晓普上场了,他带着雄心勃勃的国家住房政策来了!这位新官上任三把火,誓要解决新西兰棘手的住房问题。然而,毕晓普部长能否吸取KiwiBuild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还有待观察。毕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住房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时间回到1937年,新西兰第一届工党政府风华正茂。时任总理迈克尔·约瑟夫·萨维奇和工程部长鲍勃·森普尔等一众政要,亲力亲为,将家具搬进米拉玛新建成的第一批公屋。这段历史影像至今仍是新西兰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也成为了政府参与公共住房供应的标志性事件。自那以后,无论哪个党派执政,公共住房都被视为社会政策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75年后的今天,工党试图复制前辈的辉煌,推出了雄心勃勃的KiwiBuild计划,承诺在10年内建造10万套经济适用房。这个计划一度成为工党2014年和2017年大选的王牌,赚足了眼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8年工党再次掌权后,KiwiBuild计划正式启动,但很快就被现实打脸。说好的10万套呢?到2023年底,实际只建成了区区2200套,简直是“货不对板”!
KiwiBuild惨败收场,毕晓普能否改写历史?
那么,KiwiBuild计划为何会“翻车”呢?究其原因,工党过于迷信政府主导,对私营建筑公司“敬而远之”,结果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工党本想重现上世纪30年代与弗莱彻建筑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却忽略了时代变迁,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俗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KiwiBuild的失败给毕晓普部长敲响了警钟:政府在制定任何大胆的住房计划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明确房屋数量、选址、类型等关键细节,并与建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此外,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和规划审批方面也需要提供积极支持,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则需要提供有吸引力的融资方案。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市场上有足够的购房需求,否则建出来的房子没人买,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相比之下,毕晓普部长最近公布的住房计划可谓是“诚意满满”,不仅涵盖了土地供应、城市规划、住房类型限制等多个方面,还制定了长达30年的规划期限,可谓是“高瞻远瞩”。然而,光说不练假把式,毕晓普部长能否将计划落到实处,还有待观察。
细节决定成败,毕晓普任重道远
目前,开发商、规划师和地方政府对毕晓普的计划反应谨慎,而建筑公司和银行则保持沉默。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需要时间来消化和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但也可能是因为毕晓普部长在宣布计划之前没有与他们进行充分沟通。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如果毕晓普部长想要获得住房部门的支持,就必须积极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像工党那样“一意孤行”。
总而言之,毕晓普部长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避免重蹈KiwiBuild的覆辙,毕晓普部长需要与各方通力合作,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包括房屋类型、位置、价格等关键信息,并确保计划符合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新西兰的住房问题,让“居者有其屋”不再是梦想。
你认为毕晓普部长的住房计划能够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